短篇小说:阴差阳错(2)
2020-03-06 来源:美文阅读网 围观 : 2357 次 评论
更要命的是张先生饱经忧患,命运多舛,下乡务农之前他已几经辗转,颠沛流离,求学期间,监护人多次变更,他仿佛成了体育比赛中的“接力棒”。
“萍水客舟,霜重钟残”。小小年纪一会儿由如皋舅舅启蒙,一会儿又由如东古镇的祖父、祖母呵护,一会儿又由南通伯父抚养。张先生每回变更监护人,不同的辖区,派出所也不一样。
户口经过一市、二县、三地,四、五个派出所多次迁出、迁进手续,所以,要在短时间内纠正谬误,“解铃还需系铃人”, 发现问题到底出在哪个派出所,并非易事,而且也不现实,工作量之大不啻一个“系统工程”。
根据张先生仪表局供职的远房亲戚的提议:“性急吃不下热豆瘸。”先不急于落实单位,以“困退”的名义调上来作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然后,再从长计议,设法安排工作。
终于,伯父采纳了亲戚建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将张先生从栉风沐雨十三年的农场上调回市内。
张先生回城后,待业半年,调上来的知青都分配在国营企业,伯父少不了托人找关系、打通关节,好不容易才落实了集体所有制工作单位。
可几经执着追寻和努力,年龄疑云仍是无头案,因无法确定是哪个派出所搞错,查无实据,迟迟不能“拨乱反正”,给他的以后的恋爱、婚姻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苦恼。
80年代,张先生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28岁姑娘,两人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犹如“干柴遇烈火” ,很快就发展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可“天有不测风云”,到民政局领结婚证时,姑娘突然发现张先生户口薄上的年龄与他宣称不符,大了整整6岁,倏然花容失色,扭头就走,停止履行登记。
至此,形势急转直下,速战速决,“煮熟的鸭子,飞上了天”,一场美梦就这样功亏一箦,化成泡影。
据介绍人后来传来姑娘“分道扬镖”的意见:其实问题不在于大几岁,关键反映张先生这个人不老实,靠不住,道德品质有问题。
张先生闻之满肚子的委屈,但任你怎么解释, 即使你浑身上下都是嘴,也说不清,道不明!总不能排除对你隐瞒年龄的嫌疑。也就从这次失败的恋爱作为起点, 张先生开始了他年龄真相的漫漫求证路……一次,(美文阅读网 )他特地从城里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当年户口所在地上新港派出所查询,没料想到告知张先生的存档已转至芦泾港派出所。他只好又马不停蹄踅回芦泾港。
派出所的户藉警满面春风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且不厌其烦地找出当年尘封的存档。但让人匪夷所思翻到1965年迁出户口花名册中,却找不到张先生的名字。当然,也就无法证明他的实际年龄。
最后一次, 张先生利用去市档案局调阅相关南通电影制片厂相关资料时,“搂草打兔子”,顺便查到了65年知青插场务农的档案。果然找到了自己的登记表,出生一栏明白无误写着“1948年5月8日。”他不禁如获至宝,喜出望外,马上复印,并且由管理干部盖上档案馆的公章。
可到了派出所,年青的户藉警拿着复印材料说,要以公安部门的证明为准,其他证明材料都不符程序和规定,何况这材料上的内容也是张先生伯父填写的。
并且还说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舍近求远?拿出当年出生证不是最好的证明?张先生心想: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解放前出生的人,几个有出生证!再说有出生证早就有错必纠,迎刃而解,还会“拖泥带水”到现在?
这次又碰了个软钉子,对满怀希望的张先生来说,宛如劈头盖脑泼了一盆冷水,浇了个透心凉!
因难度实在太大,最后不得不退避三舍、彻底认输,一直到退休之前,也未恢复历史的真实。
他本以为也许“瞎猫碰上个死耗子”,歪打正着,“将错就错”,可以提前6年退休,也算因祸得福,“不幸之中大幸”。
可谁知“人算不如天算”, 计划赶不上变化,2002年张先生却被公司人力资源部告知:鉴于前段时间有人避免作为“富裕人员” 精简下岗的厄运,不惜弄虚作假,与派出所的个别人合谋篡改年龄,实现瞒天过海,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