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怀古(2)
荷塘周围历史悠久,早在龙山文化晚期,黄帝重孙崇伯鲧被分封到伊河中上游地区后,在嵩县地区治水筑城建有崇国,后负责治理全国洪水,因采用围堵的办法,治水九年,不但没有治理好洪水,反而使洪水更加泛滥成灾,被舜帝杀于荷塘附近的羽山(今禹山)。今荷塘所在的八大河支流崇义水,就是为了纪念崇伯鲧殉难之事。
荷塘附近的禹王山等地,是治水英雄大禹幼年时期活动的主要区域。大禹长大后继承父业,带领人们继续治水,治理伊水期间,在三涂山娶涂山氏女为妻,会诸侯于三涂山,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原始社会结束、阶级社会开始,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荷塘的下游不远处的汪城村,是中国普法教育的起始点。周敬王七年(前513)冬天,晋国赵鞅、荀吴之子荀寅率领军队在今汪城村筑城防工事,并修筑汝滨城。同时,向民众征收“一鼓铁”(古时4石为一鼓,每石120斤,即480斤铁)。将所征之铁铸造一尊铁鼎,在鼎上铸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公之于众,史称“刑鼎”。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行为规范,让民众知法、学法、用法。刑鼎的铸造,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如孔子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一样,在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历史意义。
荷塘上游的伊庄村是中国第一名相伊尹,从商都偃师回乡到落沟祭扫母亲的落脚点,属伊尹文化园区。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的荷塘周围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有关部门在开发荷塘自然景观的同时,切莫忘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荷塘周围应建立崇伯鲧殉难纪念地、雕塑大禹纪念碑、建中国普法教育纪念园,设中国第一名相生活园区等人文景观,在人们休闲、娱乐的同时,学习弘扬祖国的根文化。
(原创作者:九皋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