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
二、超越文明冲突,交流互鉴实现创新超越。“东海西海,心理攸同”。文明的相通相近,反映出超越时空的人心共性,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文明之间的多元和差异,给人们在互鉴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取长补短、创新超越提供了条件。作为现代民主和科学观念的起源,古希腊文化对逻辑思维的强调、对个体身心畅意的追求、对非实用真理的探索、对好奇心的鼓励,在渴求创新思维的当代中国,依然值得借鉴。而中国文化注重秩序与自由、责任与权利之间的平衡,也为当代西方有识之士反思自身文明时所注意。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时,法国作家和艺术家的传世之作也深受广大中国读者喜爱。文明的发展,既要返本开新,激活各自优秀传统;又要开放包容,在借鉴吸纳中实现创新超越。
三、超越文明优越,交流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文明一直有着海纳百川、天下一家的气度,不以族群来区分文明和野蛮。今天,人类需要超越文明等级论,文明不意味着征服、改造,而是尊重、欣赏、学习、成就别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意义在于,立足于自身文化传统和国情,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道路的成功,也意味着各国都可以坚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立足自身发展问题,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一、爱国主义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核心价值。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即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各民族在边疆地区交错杂居,交融互依,逐渐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伟大祖国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家园,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全力维护各民族共同家园。一部近代史就是中华民族共同抗击外敌入侵和救国图存的历史。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更需要按照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赋予爱国主义以新的现代表达形式,更需要通过弘扬爱国主义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和壮大的基石。维护民族团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历史表明,我国各民族不断进行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处于最危急时刻也没有分崩离析,得益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得益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益于各民族团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时期更应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因此,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稳边固边的基础。
三、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与魂。增强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在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中,少数民族的占到1/3。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贡献。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建设中应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加深文化认同,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文艺创作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总书记的论述具有极强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感召力,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搞好文艺创作与研究的根本遵循。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丰厚的文化滋养。古往今来优秀的文艺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化育心灵,陶冶情怀,使精神充满理想憧憬,为生活增添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