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行 至纯至简——萧可佳、刘兰峰双个展于 798桥艺术空间开幕
双个展展览海报
萧可佳1963年出生于北京,出身世家的她9岁便开始学习书法,70年代曾以“书法神童”,“少年书法家”而闻名。80年代赴海外留学并从此旅居各国,自90年代起她开始将传统书法与当代美学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独具个人风格的现代艺术草书。展览主题“甲子可佳”,字面来看是萧可佳在自己60岁本历年举办了这场展览。但再读还有另一层含义,“可佳,可以佳,可以更好”,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若求索不止,60岁则成为艺术家的又一个起点,通往另一层佳境。
艺术家萧可佳开幕致辞
萧可佳作品
萧可佳作品细节
的确,萧可佳的作品甚至远大于“书法”的概念,这是一种可观、可读、可感的“书写”。她同样也模糊了书法与绘画的边界,画中有字,字中有画,实现了字与形、形与意的有机统一:乍看,是一幅墨飞笔舞的抽象画;细辩,竟是功力深厚的草书笔墨。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之外,作品涵义还要禁得起推敲、回味。
展览现场
谈及多年来旅居海外的经历,萧可佳说到,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中国书法的国际性传播和转译。“书法的语义是文字,读懂它便需要语言文字的翻译。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新的可能呢?如果将书法的形态抽象化,在艺术和视觉语言的层面进行对话,从而实现视觉的演绎,是否就能突破语言文字本身的桎梏了呢?”的确,萧可佳的探索将传统书法解构并重塑,保留了东方笔墨气韵的同时,又兼具现代艺术的超脱和抽象性,从而实现了艺术和美学上语义的融合。是书法,又是画,似有形,却意于无形之中——萧可佳之道,是将书法视为无图的画、无言的书,亦或无形之舞,使汉字书写通过笔墨进入到一种纯艺术的境界,并令作品产生了一种近似抽象画的观感,仿佛一曲磅礴的韵律,延展了其可释读性。
“可佳和她的朋友们”展厅一隅
值得一提的是,“甲子可佳”作为萧可佳的个展,却还设立了一个特别单元,邀请了一众与可佳同辈的艺术家,如画家张郎郎、诗人北岛、音乐家刘索拉、媒体人崔永元等,联合展示了各自的跨界艺术作品。这些正逢或者已经跨过人生甲子年的艺术家们,也与可佳一样,通过不间断的勤奋的创作,试图迈向艺术的另一番佳境。
《光2》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铅笔 65.8x50.4cm 2020年
《早晨》作品材料:石墨、木炭、炭精、色粉、彩色铅笔 106.5x106.5cm 2022年
当与纸张的粗粒一次次对话、碾磨和叠加后,它所承载的是情感和光阴的复合。这样的“痕迹美学”,既在画面中留下了独特的质感,又将艺术家的行动融入其中,更以此锁住了时间——在痕迹的过程中,朦胧和模糊本身恰恰也是刘兰峰个人创作中具体和准确的选择,在似有非有的不确定性中,形成内心的外化,反倒晕染出广阔的思绪和磅礴情感,像无形的风、流动的影、平静却绵延无尽的流水……最终抵达简达与纯粹。
据悉,此次双个展将展出至6月3日。(文/付朗,视频/王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