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笔会官网

微信
手机版
快捷投稿

安东尼·葛姆雷大型个展“有生之时”在西海美术馆揭幕

2023-05-03 作者:艺术中国 围观 : 642 次 评论

安东尼·葛姆雷在“有生之时”展览现场TAG·西海美术馆,青岛,2023 ©艺术家 摄影师©晁启轩

作为享有极高国际声誉的当代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创作直面人类于宇宙万物间立足点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曾获得包括特纳奖(1994年)在内的诸多奖项。

展览“有生之时”激活了西海美术馆两个迥异的空间——4号和5号展厅。35件雕塑在4号展厅以网格的形式展出,以呼应空间的封闭性。展览中将呈现艺术家风格多样的作品,包括早期的《高原》(1985-86)和《隔膜》(1995),它们表面被横轴和纵轴所切分;也有以不锈钢和铁为材料的作品,用相似的轴线布局身体内部的空间。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聚集I》标志着葛姆雷首次尝试将“像素化”的躯体转变为实体化的存在;《意义III》运用彼此相交的钢条网格绘制出身体的内部空间;《珍藏II》参考史前巨石,将人体结构视为不稳定的石板结构。

展览现场, Living Time, TAG Art Museum, Qingdao, 2023 © the artist Photographer © 黄少丽 Shao Li

展览收幕于5号展厅的四件“扩张系列”作品,源自艺术家对于重塑皮肤边界的痴迷。《身体》(1991/93)、《水果》(1991/93)、《大地》(1991/93)、《最终产品》(1990/93)四件作品通过将躯体皮肤向外扩张形成如葛姆雷所说的“封闭爆炸”。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不再是只关于人体,而是与古生菌、早期的细胞生命、水果甚至蔬菜有所关联。《大地》与《最终产品》受制于重力、居于地面;而《身体》和《水果》则悬在空中、游离于地表之上,被细长且垂直的钢缆悬挂于天顶。空间之中充满活力。

展览现场, Living Time, TAG Art Museum, Qingdao, 2023 © the artist Photographer © 黄少丽 Shao Li

“有生之时”的开幕距离葛姆雷首次到访中国已有近三十年的时间。1995年,艺术家来到中国为与当地人合作的大型装置作品《亚洲土地》(2003)进行调研,他曾先后前往西安、北京紫禁城、南京、阳朔以及山东淄博的砖厂。葛姆雷曾谈及这次旅行对其生活及工作的持久影响,“我意识到中国与像素的关系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砖作为一种普遍的几何单元,却又与具象世界相关联。举例而言,行走在中国,看到各地砖厂,南京城墙的灰砖,我感受到一种非凡的文化,这与土地的形式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将出版图文并茂的书籍,除了大量实景摄影图片,亦收录了策展人范迪安、出品人孟宪伟、学者杨北辰的文章,以及安东尼·葛姆雷和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的一次对话,将展览内容置于艺术家更广泛的实践及其与中国长期接触的历史之中。

本展览将持续至2023年12月10日。

关于策展人

范迪安,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曾策划《中国怎么样?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8》《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艺以通衢——2022武汉双年展》等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

关于艺术家

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因其探索人体与空间关系的雕塑、装置和公共艺术作品而受到广泛关注。他的创作直面人类于宇宙万物间立足点的本源性思索,致力于将艺术空间作为一种生成之所,让新行为、思想与情绪得以涌现。

葛姆雷的作品在英国及全球各地广泛展出,包括莱姆布鲁克博物馆,杜伊斯堡(2022);福尔林登博物馆,瓦瑟纳尔(2022);常青画廊,圣吉米那诺(2022);新加坡国家美术馆,新加坡(2021);绍维克辛德尔芬根美术馆,辛德尔芬根(2021);M+博物馆,香港(2021);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19);提洛岛,希腊(2019);乌菲兹美术馆,佛罗伦萨(2019);费城艺术博物馆,费城(2019);龙美术馆,上海(2017);国家肖像美术馆,伦敦(2016);观景城堡,佛罗伦萨(2015);保罗·克利艺术中心,波恩(2014);巴西中央文化银行,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及巴西利亚(2012);堤坝之门美术馆,汉堡(2012);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圣彼得堡(2011);布雷根茨美术馆,奥地利(2010);海沃德美术馆,伦敦(2007);马尔莫美术馆,瑞典(1993);及路易斯安娜现代美术馆,胡穆勒拜克,丹麦(1989)。永久公共艺术作品包括位于英国盖茨黑德的《北方天使》、克罗斯比海滩的大型装置作品《别处》、西澳大利亚巴拉德湖的装置《澳大利亚腹地》、位于荷兰莱利斯塔德的《暴露》和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麻省理工学院的《和弦》。

 1 2  尾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