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普个展“环形宇宙”开幕:从圆形出发,走向无限
“我认为一位画家应尽可能地精通所有的自由七艺,尤其希望他掌握几何学的知识”。
——阿尔伯蒂《论绘画》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由学者高远担任策展人,他在文章《环形宇宙》中表示,中世纪的僧侣伊西多尔(Isidorus Hispalensis)在他的著作《词源学》中就已设想了人类所处空间的基本结构,后来被人们以“O-T”图(拉丁文orbis terrarum)的想法呈现,这是“环形宇宙”概念的初步来源。其实,不论是巨石阵、万神殿、佛教的曼陀罗,还是中世纪壁画中的天穹意象,圆环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图式之一。而“从几何关系与组合秩序进入创作语境,是王成普最初创作观念的起始点”。
王成普《透视法则》钢筋、喷漆 100×100×6cm 2019
王成普《重复No.3》纸上油墨 263×180cm 2021
王成普《环形宇宙No.1》艺术微喷 100×76cm 2022
有一天,王成普在午休时发现透过织物的微光呈现出无数等大的圆形光点,他用手机拍下这一具有实验性的结果。他猜想着:“或许圆形中隐藏着宇宙的基本结构”。
王成普《√2于空间-11》350×60×60cm铁 2016(图片来源:网络)
《被打开的空间No.5》局部
王成普《白露》综合材料 150×130×74cm 2022
王成普《被打开的空间No.4》不锈钢、铝箔、乳胶 286×220×6cm 2021
王成普《无限No.3》综合材料 尺寸可变 2019
王成普认为墙角最能体现三维空间的特点,因为墙角的三条折线就相当于三条数轴,形成空间坐标。《无限No.3》是一个将边缘变成圆形的墙角,上面有着渐变的纹路,也与地层十分相似,艺术家将其摆放在方形展台的一角,正空间与负空间交织,从一个点向外,8个空间可以无限延展,令人遐思。
王成普《罗马湖五日寒》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图片来源:网络)
王成普《短暂的自由》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2016(图片来源:网络)
策展人高远总结道:“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源于某种学说,学说又被描绘成某种图式,而这种图式又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我们通过文本、图式构建了基本的宇宙观,同时又通过艺术形式使这种宇宙图式幻化出千变万化的面貌。”所以,人们不仅用符号语言理解世界,也在用图形思考着、解释着、改造着世界。当回想起课本上“天书”般的数学公式却对应着优美的曲线和空间时,你是否能从中获得关于自然的启示呢?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1月2日。(文、图/鲍明源,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