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与烟有关的人和事儿(2)
2020-03-06 来源:美文阅读网 围观 : 1314 次 评论
香烟牌子还能体现出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而且应有尽有,像风景名胜、飞禽走兽、花木虫鱼、山川河流、地名集成、历史采珍、历史人物等等,无不具有唤起某种心理感受的作用。
提到“大前门”还有个很有趣的故事呢。
那是在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送礼已成为人们办事交往的必然手段,这个时候正赶上我县某一个国企单位招工,一个比我年长二十岁的同事,儿子因为没有考上大学,也想乘此机会让儿子到国企上班,可是因为儿子长相“武大郎”,怕面试不过关,便去县里人事部门找他的一个老同学,他认为这点事情还能不给办呀,结果他空手而去又空“手”而回,郁闷了好长时间,经众人点拨,他豁然开朗,于是带上一条“大前门”再次去求老同学,结果这次是满“载”而归,当他带着喜悦见到我们的时候发出了一声感叹:“哎!老熟人不跟大前门!
这个故事虽然带有一定讽刺,但不难看出腐败由此可见一斑。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份,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开会时的照片被传至各大网站,人们关注的不是周久耕本人,而是他手上拿着的一盒烟和手上带的表。人们在进行一番人肉搜索后发现,周久耕所抽的烟正是南京卷烟厂生产的“南京”牌系列“九五之尊”香烟,每条售价壹仟伍佰元。至于名烟是谁送的我们不去追究,但不久后周久耕被彻查,不仅丢了官还丢了人。
关于人们为什么抽烟目前还是一个谜,但名人与烟确有不解之缘。
马可吐温是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我抽烟抽的很厉害,”马克吐温在一八九一年年的时候写到,“可以说,几乎一直都在抽烟。”这么说其实一点都不夸张,他买了成桶的雪茄,成箱的烟斗。他说他的写作灵感来自于他的天赋,经历,他的愤怒,还有烟丝。
众所周知,毛泽东嗜烟如命,他与斯大林、邓小平、丘吉尔,得到了“天下四大瘾君子”的雅号,与此同时,他们四人却又都是有名的寿星。
毛泽东在战争年代殚精竭虑,思索中国革命问题,常常烟不离手,他的烟瘾大得惊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由于烟草供应紧张,毛泽东就逮着什么吸什么。有时香烟彻底断货,毛泽东就吸烟味很呛的旱烟,或干脆用纸卷成喇叭筒,里面放上烟丝,虽然很难吸,但毛泽东从不计较,依然烟不离手。
但有一次,毛泽东控制住了烟瘾。那是一九四五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毛泽东始终未抽一支烟。当时,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五十支香烟。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毅力不可小视啊!”
邓小平与烟的故事有很多。他会见外宾时,常常以吸烟作为“话引子”,其特有的幽默,顿时营造出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谈判气氛。
一九七二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之间的人员来往便多了起来。美方派出一些重要官员来华访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只要有空,就会见他们,阐述对世界局势的看法和发展中美关系的想法。抽烟往往依然作为谈话的开篇。
一九七四年夏天,美国议员杰克逊来华访问。邓小平一见面,就拿起一盒“熊猫牌”香烟,问这位议员及随行人员吸不吸烟,客人们摇了摇头,于是,他就风趣地说:“怎么,客人们都不吸烟?我看,你们的财政部长恐怕会不高兴!”杰克逊回他这样一句:卫生部主张禁烟,而财政部则鼓励卖烟,结果,总是财政部得胜。邓小平说:这两个部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争一百年恐怕也解决不了!
马克思因为长年伏案写作、研究,吸烟又快又猛,而且有一半是放在嘴里嚼的。他在流亡巴黎和伦敦时,生活贫困得靠典当度日,但雪茄仍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凡看到马克思的人总是见他嘴里叼着烟斗或雪茄烟。
为了早日完成《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夜以继日地工作,吸烟量自然增加。他曾对他的学生、女婿、法国工人党的创始人保尔?法拉格感叹道:“《资本论》的稿酬甚至还不够偿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
他在晚年由于经济极端困难,不得不吸劣等牌子的烟。当他发现市场上有一种烟每盒便宜一个半先令,就改吸这种便宜的烟,并向周围的朋友幽默地宣传说,吸得越多,节约越多。
上一篇:当午夜的钟声响起 下一篇:追求永不说再见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