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青春没有逆袭(2)
2020-03-06 作者:匿名 围观 : 1507 次 评论
足球中的逆转并不是真实的人生,林宇开始清醒。
同学答应把林宇介绍到自己所在的小公司,要求不高,月薪2000元。然而,等了一个多月后,还是不了了之。林宇决定回家乡跟亲戚学做小生意,他想着自己总还是有“力气”这点价值的。不过,他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亲戚的彩票店卖出一张彩票才赚1毛钱;周围开饭馆的人天不亮就要起床,人人都必须有手脚并用、精明油滑的本事。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真实的底层社会。“原来苦力活也不是谁都干得来的。”林宇开始觉得,他并不属于这个群体,“并没有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什么下定决心、发愤图强,虽然没有明确的想法,但是觉得该做点什么了。”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拿到结业证的大学生可以在两年内重新申请补考换取毕业证。只剩下半年的时间了,林宇决定重拾书本。他开始重新审视学历在这个社会中的分量。脑中的路线图也渐渐明晰起来,虽然拿不到学位证,但有了毕业证,便可以考研,新的学历将冲刷掉结业生的污点。他太渴望摆脱低人一等的不堪境地,回归用社会眼光看来正常的年轻人的行列。
然而,运气好像自高考之后就再也不会降临。在家里埋头苦读,考试时坐火车来北京,挂掉的课程一门一门补过了,最终却输在了最后一科上。55分,宣判了彻底的失败。
林宇说:“那段时间和家里的冲突特别多,有时候会坐着发呆,也不知道在想什么。”此时,他才真正撕开伤口,检视自己犯下的错。他想不通,要用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挽回4年的荒废。
林宇回到了北京,开始做简历,找工作。他希望能够在自己栽倒的地方重新站起来。尽管单薄的一页纸上,几乎没有可写的履历,但他终于要学着摆脱寄生的窘迫。一个月后,一家小公司接收了林宇,月薪3000元。他告诉父母这个消息的时候,很平静。
“无论如何,重拾了久违的那种规律状态,尽管同学的研究生都快读完了,你以为人家是白上啊。”林宇不再坚持他的“学历无用论”.尽管仍然租着一张床位,每天要用两个小时赶去上班,但他知道,24岁的这一年,他终于不再是个“另类”.偶尔,他也会想,社会压力、亲人的期望、自己的前途,这是不是青春应该承受的。
这不再是一个年轻即资本的时代,工业流水线上的经验主义要求每个人必须在短时间内实现成人化,在一个竞争白热化的社会环境中,犯错的青春会被迅速、无情地抛弃,“做自己”显得既无用又荒唐。当中国的权力和财富固化为当下的“二代”们所继承和享受的物质的时候,他们这代人的横向差距远胜于任何时代。具备特定的血统和遗产,才能有闲庭信步的从容和放逐自己的资本。而对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来说,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才是他们最真实的前路。所谓的“逆袭”,不过是自我安慰的幻想。
(文/张墨宁)
上一篇:还没来得及说我喜欢你 下一篇:匆匆那些年